陜西省華陰市西岳廟前,年近七旬的張喜民和搭檔們擺好陣勢,放開嗓子唱了一段華陰老腔。高亢的嗓音、躍動的節(jié)奏,映襯著朱墻金瓦和藍瑩瑩的天,讓人耳目為之一爽。
華陰老腔起源于西漢時期,原本是陜西華山地區(qū)糧倉守軍自娛自樂的一種說唱形式,幾經(jīng)演變成為當?shù)丶易鍨槠び皯蚰缓蟀槌囊环N家傳戲。由于歷史久遠、唱腔獨特,老腔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2006年,華陰老腔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有所堅持,但不自困。在一些傳統(tǒng)藝術還在掙扎求存的時候,華陰老腔不僅“活”了下來,還越“活”越出彩。
15年前,華陰市嘗試將老腔與皮影戲剝離,將幕后的演唱、彈奏等單獨搬上舞臺,原本隱于鄉(xiāng)間的老腔開始不斷探索發(fā)展新路。
據(jù)華陰老腔保護辦公室主任黨安華介紹,10多年來,老腔嘗試以“碎片化”的形式“滲透到”別的藝術門類之中,在跨界合作中擴大影響,找尋更好傳承的機遇。
10月15日至31日中國藝術節(jié)在陜西舉辦。期間上演的重頭戲——秦腔劇《家園》,就納入了老腔的表演片段。老腔與該戲劇情絲絲入扣,提氣提神,現(xiàn)場觀眾聽得鼓掌叫好。
“這些年,老腔和京劇、交響樂、搖滾樂、秦腔、民歌等都合作過。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和話劇《白鹿原》的那次合作,很精彩、很有震撼力。去年和歌手譚維維的合作也非?;?,沖擊力很強。”黨安華說。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對“混搭”嘗試給予肯定。“老腔這樣的民間藝術,與交響樂、搖滾樂的結合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當下的音樂人應該在不斷學習和繼承中尋找一種表達音樂的更好途徑。”他說。
原本土生土長于中國鄉(xiāng)間的老腔,現(xiàn)在有更多的機會走入都市,走出國門。作為這一稀有劇種的國家級傳承人,張喜民分外忙碌,“每年演出多得很,都記不清楚了”。搭班子的藝人們到巴黎、紐約演過,電影里演過,電視臺演過的就更多了。老腔的各種表演視頻,在網(wǎng)絡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民國時期傳下來的老詞,唱的都是‘封神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那些老東西,現(xiàn)在的內(nèi)容豐富多了。”張喜民說。根據(jù)生活的新變化,藝人們不斷譜出新詞。“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這段從陜西民謠演變而來的唱段,成為華陰老腔的經(jīng)典曲目,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以前遇著紅白喜事給人唱堂會,張喜民三四個小時唱下來只能掙15元,為了生計,他只能偶爾唱戲?,F(xiàn)在愛聽老腔的人多了,全國各地都是演出市場,如今張喜民表演的年收入有十幾萬元。
有了觀眾,能掙到錢,想學老腔表演的人越來越多。當?shù)卣畯模玻埃埃鼓觊_始,舉辦華陰老腔培訓班,目前已培訓150名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