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同事露脸对白在线视频,黄免费在线,精品国产一级大片在线观看,丁香五月激情婷婷,特级毛片三人刺激,91麻豆网址,欧美a亚洲a国产a综合

從“穩(wěn)基礎”向“強實力”跨越轉變

2017-09-26 16:28:17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撐,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客觀要求,在推動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華中師范大學課題組對廣東、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廣西、江蘇和上海等8個?。▍^(qū)、市)112家教育智庫(教育政策研究機構,包括高校教育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評估院、民間教育智庫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結構性訪談,對當前我國教育智庫建設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梳理。

  核心提示

  ●重點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的教育智庫

  ●提升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相對獨立性

  ●創(chuàng)新人員使用機制,打造一流人才隊伍

  ●建立多層次的研究成果轉化載體,增強社會影響力

  1、現(xiàn)狀:基礎較好,但缺乏特色、實力不強


  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的教育智庫偏少。我國教育智庫建設起步較早、基礎較好,但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的教育智庫較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報告2016》顯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智庫中,我國只有6家上榜,沒有教育類智庫入圍。這固然與評價標準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教育智庫發(fā)展還不夠成熟,教育智庫建設任重道遠。我國教育智庫類型眾多,有官方教育智庫,包括黨政機關隸屬的教育智庫、教科院、教育評估院系列的教育智庫,又有高校教育智庫,還有民間教育智庫。在此次統(tǒng)計樣本中,民間教育智庫占總數(shù)的5%左右,絕大多數(shù)民間教育智庫規(guī)模很小,有的缺少資金支持,沒有順暢的官方意見輸送通道,決策影響力較弱。

  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獨立性不足。教育智庫是相對穩(wěn)定的、獨立于政府決策機制的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機構,應在咨政研究上具備獨立性和客觀性。然而,在此次調查對象中,屬于全額撥款單位的占91.1%,屬于部分撥款單位的占5.4%,沒有經費完全自籌單位。就教育智庫人員而言,工資和福利待遇全部由本單位負責的占90%,大部分由本單位負責的僅占1.8%,本單位不負責任何工資和福利待遇的僅占2.5%。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由政府財政支持,在研究過程中較難偏離政府的要求,往往由政府部門指定研究主題,教育政策研究明顯帶有政府指導的色彩。從某種程度來講,這些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的研究獨立性與前瞻性容易受到影響。此次調查顯示,當教育智庫人員和政府部門意見不一致時,堅持自己觀點的教育智庫人員僅占19.4%,以政府部門意見為準的占31.1%,選擇折中處理的教育智庫人員占33.7%(見表1)。

  教育智庫人員素質尚待提升。教育智庫建設需要兩類高素質人才:高素質的行政管理人員和復合型的教育研究人員。據(jù)調查,當前我國教育智庫人員素質不足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

  行政管理人員和教育研究人員比例不協(xié)調。這一現(xiàn)象在官方教育智庫和高校教育智庫中尤為明顯。例如,黨政機構隸屬的教育智庫和教科院系列的教育智庫中,大多擁有黨辦、院辦、行政、財務、人事、紀檢、外事、機關黨委、工會等機構,配備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員,容易形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局面。

  教育智庫人員學科結構不合理。根據(jù)調查,目前我國教育智庫人員近九成是文科出身,且偏重于傳統(tǒng)基礎學科,缺乏擁有自然科學,尤其是數(shù)學、統(tǒng)計學等方面學術背景的復合型教育研究人才。

  教育智庫研究人員協(xié)同合作程度不高。在此次調查的教育智庫研究人員中,以個人研究為核心的占32.4%,以小組(團隊)為核心的占29.4%,以項目(或上級任務)為核心的占33.3%,這表明目前我國教育智庫研究人員團隊作戰(zhàn)、協(xié)同合作的氛圍還不夠濃厚。在被調查的教育智庫人員中,認為去政府機構或企業(yè)工作交流“非常多”或“比較多”的分別僅占3.6%和9.9%,去政府機構或企業(yè)工作交流“比較少”或“非常少”分別占37.5%和45.1%。認為政府官員或企業(yè)人員來教育智庫工作“非常多”或“比較多”分別占1.8%和10.7%,來教育智庫工作“比較少”或“非常少”分別占30.4%和44.6%(見表2)??梢姡覈徒逃菐熘g的團隊合作和“旋轉門”機制尚未建立。

  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社會影響力偏弱。智庫影響力是智庫生命線和價值所在。當前我國教育智庫影響力普遍偏弱,主要表現(xiàn)在:

  過分重視學術成果,忽視教育智庫成果的應用價值。例如,根據(jù)調查(見表3),為政府機構或教育主管部門提供0份教育政策報告的教育智庫人員占25.9%,1—3份的占54.6%,4—6份的占7.6%,7—9份的占3.0%,10份及以上的占5.2%。

  教育智庫人員在報紙、電視、網站等媒體上發(fā)表教育熱點問題評析或接受采訪偏少,媒體曝光率低。每年在報紙、電視、網站等媒體上發(fā)表教育政策熱點問題評論或接受采訪0篇(次)者占61.7%,1—3篇(次)占28.7%,4—6篇(次)占3.7%,7—9篇(次)占2.2%,10篇(次)及以上為0。

  教育智庫人員和公眾間存在隱形的“隔離墻”,自我推銷能力不強。

  教育智庫和國外教育智庫合作不夠,難以在國際場合發(fā)出“中國聲音”。智庫人員中認為所在智庫與國外高校(科研院所)、政策研究中心合作“非常頻繁”的為0,認為“比較頻繁”的占4.4%,認為“不太頻繁”或“非常不頻繁”的分別占26.5%和43.5%。

  2、對策:創(chuàng)新機制,在競爭中推動多元發(fā)展

  重點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的教育智庫


  建立教育智庫公平競爭機制。實現(xiàn)從政策研究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的轉變,扭轉教育智庫成果買方壟斷的狀態(tài),建立公平競爭機制,發(fā)展多類型、多層次的教育智庫,鼓勵和推動各類教育智庫之間的有序競爭,形成多元主體良性競爭、互相補充、共同發(fā)展的局面,提升我國教育智庫整體公信力和影響力。

  建立民間教育智庫孵化培育機制。成立“教育智庫發(fā)展基金”,對民間教育智庫在啟動經費和課題研究資助上給予更多傾斜和支持,重點培育一批發(fā)展前景看好的民間教育智庫,為決定教育民生重大問題的政策制定與實施提供更多智慧。

  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集群。培育一批在當?shù)刂卮蠼逃龥Q策中必不可少、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有良好聲譽、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力的教育智庫,盡快形成區(qū)域性和行業(yè)性教育智庫發(fā)展的“領頭羊”。同時,推動地方教育智庫集群化、園區(qū)化發(fā)展,努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集群,在研究教育政策方面爭取更大話語權。

  提升教育智庫和教育智庫人員相對獨立性

  教育智庫要與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若即”,就是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工作,圍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重大戰(zhàn)略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和儲備性教育政策研究。“若離”,即教育智庫既不唯上,也不媚俗,而是從第三方角度,獨立、客觀地思考問題,提出建議。

  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教育智庫資金來源多樣性建設,增強自我發(fā)展能力,除財政撥款外,可通過參與政府或公司委托、接受個人捐贈、發(fā)行研究成果等方式獲取資金。

  實施項目競爭制。在教育課題分配上,引入競爭機制,由傳統(tǒng)的撥款制或下放制,逐步轉變?yōu)楣_招標制,讓官方教育智庫、高校教育智庫和民間教育智庫平等競爭,增強教育政策研究的透明性和教育智庫的相對獨立性。

  創(chuàng)新人員使用機制,打造一流人才隊伍

  合理確定行政管理人員和教育研究人員的比例。適度壓縮教育智庫尤其是官方教育智庫中行政管理人員比例,保證中高級教育研究人員占較大比重,形成兩頭較小、中間稍大的“紡錘形”教育研究人員格局。

  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專兼職相結合、長短期聘用相結合的人事管理新機制。吸納多學科、多機構、多部門、跨區(qū)域的研究人員,組成德才兼?zhèn)?、結構合理、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員隊伍,加大團隊多學科交叉和整合力度,拓寬專家團隊的研究視野。

  建立學科類別和研究課題相結合的矩陣研究機構體系。發(fā)揮多學科教育研究人員共同協(xié)作的優(yōu)勢,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發(fā)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教育研究效率。

  建立靈活、暢通的聘任、派遣、掛職、培訓機制,為教育智庫人員到地方政府和基層部門交流工作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使教育研究更“接地氣”。

  建立多層次的研究成果轉化載體,增強社會影響力

  完善教育智庫成果評價機制。將教育研究思想、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咨詢報告以及被決策層批示或政府部門采納的、被媒體引用的數(shù)量等作為教育智庫成果重要評價標準。

  進一步加大獎勵力度,鼓勵教育智庫人員積極接受各類媒體采訪,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建立健全教育智庫重大研究成果發(fā)布制度。通過舉辦新聞發(fā)布會、出版座談會、組織論壇、開辦講座,在新聞媒體及網站上刊登消息、接受媒體采訪的形式,使公眾及時了解教育智庫的研究成果。

  充分發(fā)揮新媒體作用。教育智庫要加大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等建設力度,建立新的、快速的信息傳播渠道,搶得發(fā)布研究成果和思想觀點的先機,并把握不同媒體、不同受眾的特點,在文體、文風等方面進行改進,增強研究成果的可讀性、通俗性、可操作性,使研究成果更易于被政府決策者和公眾理解接受。

  (作者:周洪宇付衛(wèi)東付義朝,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長江教育研究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