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的驚世之作江海筑虹的大橋之夢
近3000重慶人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
4月9日,港珠澳大橋上的“中國結”,寓意港珠澳三地緊緊相依。記者鄭宇攝
中國是世界上建橋歷史最早、橋梁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連接起內(nèi)地和香港、澳門的港珠澳大橋,自2009年開建以來,以國際視野、國際能力、國際胸懷,一直備受關注、舉世矚目。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成為我國改革開放40年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xiàn)。令我們自豪的是,有近3000重慶兒女參與了這座橋的建設,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屬于重慶的驕傲。通車前夕,重慶日報特派記者到大橋現(xiàn)場實地采訪,從今日起,對港珠澳大橋中的重慶元素進行全媒體系列報道,敬請持續(xù)關注。
長達55公里的大橋,宛若一條蜿蜒的巨龍,從珠海和澳門呈Y字形一直延伸到香港。這,就是連結香港、珠海、澳門三地,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
值得重慶人民自豪的是,近3000名重慶兒女參與了這座大橋的建設。4月9日,重慶日報記者一行登上這座大橋。
風帆塔寓意揚帆起航
4月9日早上9∶20,重慶日報記者一行從珠??诎兜娜斯u駛上港珠澳大橋。
此時,太陽在伶仃洋海面上高高照耀,薄霧彌漫的寬闊海面上,不時有往來的船只,一派生機勃勃。
由于正處于正式通車前的運營調(diào)試階段,橋面空曠,視野開闊。大橋兩邊整齊豎立的路燈,迎面“跑來”。廣闊無垠的海面和不斷向前延伸的流線形橋身,和諧相融,讓人心襟舒展,活力滿滿。
前行了七八公里,重慶日報記者一行抵達港珠澳大橋第一個標志性造型處——風帆塔。只見兩座高高的風帆塔,如同兩面乘風破浪的巨帆,在海上尤為矚目。
“風帆塔寓意揚帆起航。”同行的中交二航局港珠澳大橋工區(qū)副經(jīng)理游川說,前面還有白海豚塔和中國結塔,都是港珠澳大橋的標志。
大橋盡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很快,汽車行駛至大橋中央段。這里,有3個形狀類似白海豚凌空躍起的塔座,在藍天白云下顯得靈動可愛。
原來,這里正是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區(qū)。白海豚塔取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繼續(xù)前行,則是2個中國結塔。奇妙的是,分別看這2個塔,每個塔上只有一個中國結。但當汽車在橋面上行駛看到2個塔重合時,就完美地形成了一對中國結的形狀。“這正是寓意香港、珠海、澳門三地攜手共進、永結同心之意。”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有關人士說。
在港珠澳大橋上,這樣的中國文化元素還有很多。
約9∶40,穿越6.7公里的海底隧道,重慶日報記者來到東島。連結海底隧道的西島和東島,是2個人工堆砌的島嶼。
從攝影記者航空拍攝的圖像上看,東西二島恰如2個蠔貝,美麗安靜。
令人驚嘆的是,鑲嵌在東島和西島廣場上的地磚有著不同的顏色。“這些不同顏色的地磚,分別在西島和東島拼接成‘中’‘華’2個字(小篆體)。”游川說。
在東島和西島,還各有兩尊青銅柱置放于島嶼的兩端,柱子上分別刻有“蛟龍出海”“夢圓伶仃”“鑄島奇跡”“海底繡花”的字樣,體現(xiàn)了博大悠久的中華文化。
近3000重慶人參與大橋建設
“今年元旦,港珠澳大橋舉行亮燈儀式時,不少橋梁建設人員舉著熒光棒,圍著‘中’‘華’2字而立,形成美麗的形狀。我站在其中,感覺特別榮耀!”游川自豪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參與承擔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沉管預制、西島非通航孔橋施工等工作,公司近千名員工在桂山島和東、西人工島上,待了六七年時間。
事實上,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的重慶兒女還有不少。如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隧道防災減災”工程,重慶市智翔鋪道技術工程有限公司承擔了隧道和1/3橋面的鋪裝工程,負責東西人工島建設的中交三航公司的一個工作隊也有三四百名重慶人……
“畢業(yè)于重慶交通大學的校友也非常多。”重慶交通大學宣傳部負責人也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如港珠澳大橋的總體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是1978年畢業(yè)于該校橋梁隧道專業(yè)的學生,擔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的高星林,設計“白海豚塔”的廣東長達公司港珠澳大橋CB04標總工程師陳儒發(fā),以及負責監(jiān)理、施工、技術等各個層面的工作人員,均有重慶交通大學各屆畢業(yè)的校友。
“港珠澳大橋是改革開放40年來綜合國力的象征,書寫出一部不斷征服挑戰(zhàn)的中國工程建筑史。”著名隧道專家蔣樹屏表示,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的重慶人近3000名,這座大橋挑戰(zhàn)了很多世界級難題,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和發(fā)明專利,參與建設這座橋,也讓重慶人民倍感驕傲和自豪!
接下來,本報將持續(xù)關注報道重慶兒女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的故事。
本報特派記者吳國紅李星婷
(本報珠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