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垃圾分類是在2000年,當時上海北京都做過試點。十多年過去,又一波新的垃圾分類上線,這不會是過去的簡單重復。想當年東京啟動垃圾分類叫作垃圾戰(zhàn)爭,筆者把這一次始于上海的垃圾分類稱作垃圾革命。既然是“革命”,就不是馬到就能成功的,但這將是一次新的起點。
筆者注意到,圍繞垃圾分類輿論有不少吐槽,這些吐槽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要不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定點定時的做法,以及中國的垃圾分類就是搞不好。
對于垃圾分類要不要做的問題,回答是剛性的。談到垃圾分類,大家談得最多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刻不容緩、沒有退路的時候了。垃圾已經(jīng)逼到我們眼前,容不得我們思考要不要進行垃圾分類的問題了。我們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生態(tài)文明,光有GDP的增長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在垃圾處理方面趕上來。
垃圾處理是城市最大最困難的挑戰(zhàn)
有人說,先搞好GDP,垃圾問題可以慢慢來。但城市就跟人一樣,不僅要“吃”好、“穿”好,“新陳代謝”也要好。垃圾就是城市的代謝,一旦代謝不佳,城市不堪重負,這座城市在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生活上就會打折扣。
根據(jù)測算,中國目前每人每天產(chǎn)生的垃圾已經(jīng)超過1公斤。如果不想在將來陷入被動,現(xiàn)在就必須更加積極地考慮垃圾處理的問題,采取主動、有效的措施,實現(xiàn)垃圾分類。
垃圾就是污染,面對污染,全世界的通行原則就是誰污染誰負責。這不是你愿不愿意進行垃圾分類的問題,而是這就是你的法律責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造成的污染負責。所以,對于要不要問題的回答是剛性的,這里面有強度也有硬度。
在水、氣、土、渣等城市環(huán)境問題中,垃圾處理是城市最大和最困難的挑戰(zhàn),不能等待每個人的覺悟提升,有時候需要采取集中治理,然后轉化為全社會成員的長期堅持與習慣養(yǎng)成,這樣才能取得實效、鞏固成果。
垃圾分類標準應因地制宜
第二,關于垃圾分類怎么做的問題,吐槽最多。一是干垃圾濕垃圾怎么分,二是定點定時,很多人感覺不方便。雖說城市應盡可能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但是,扔垃圾這件事是一個例外。垃圾分類就是要讓大家不方便,因為垃圾本身是污染,處理污染的事情怎么能夠隨便方便呢?如果市民扔垃圾太“方便”,整座城市的運營就不方便了。
垃圾分類是一定要做的,但怎么分,需要有溫度,也要有彈性。每一座城市的垃圾分類標準應該是因地制宜的。上海的垃圾實行四分類: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這是因為上海是東南沿海城市,土地稀缺,對垃圾的處理方式以焚燒為主,所以垃圾分類要分出干與濕,便于焚燒處理。
垃圾分類要由后端處理模式來決定。比如中西部如果以填埋垃圾為主的話,不分干濕垃圾也沒問題。垃圾分類的方式是要因地制宜的,是靈活的、也是彈性的,但一旦通過主流討論決定后,全民就要遵循此分類。
垃圾分類的規(guī)定是約定不是規(guī)定,定時定點的做法不是一刀切,也是約定的。上海提倡不同的社區(qū)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過這樣的做法給人們一點溫度感,有一點人情味,讓人們逐漸適應這種變化。
垃圾分類要形成系統(tǒng)性工程
第三,人們很擔心這一輪垃圾分類行動爛尾。因為在過去十幾年的垃圾問題上,后端處置措施沒有跟上,影響了前端的積極性。這一次不一樣。垃圾處理有四大環(huán)節(jié):上游的投放,中游的收集與運轉,下游的處置。上海這次頒布的條例針對的是所有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前端要做到分類,后端也是一樣,形成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對于能不能做成功的問題,我們要做好持久戰(zhàn)的打算。中國城市需要3-5年才能把垃圾分類的環(huán)節(jié)完全做到位,而人們垃圾分類的習慣需要十幾二十年才能形成。
既然垃圾分類是大潮流,我們就要圍繞這一潮流多動腦筋,人們的關注可以從爭論要不要做、怎么做和能不能做成轉變?yōu)槿绾螌⒗诸愖龅酶行?,如何讓這個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讓每個人能更快受益。(來源:環(huán)球時報,作者:諸大健 同濟大學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