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初七,“朝山”是陜北神木傳統(tǒng)年俗中重量級的一環(huán)。這天晚上,大家紛紛走出家門登山祈福?;虻浅菛|九龍山,或攀城西二郎山,因九龍山離縣城相對近,故香火較為鼎盛。
我與妻小從九龍山下來已是晚上十點多,母親早已酣然入睡,另一間房卻亮著。院門一響,父親便急忙迎了出來。
“這是要出門?大晚上的還穿這么整齊。”我一邊催促妻子安頓兒子睡覺,一邊拉著父親回屋。
“沒啥,睡不著覺就等你們,今年的廟會咋樣,人多不多?”
父親這一問,我不覺心生愧疚。他本是“朝山”的忠實粉絲,自打我記事以來,每年都不落。去年夏天,父親被查出輕度腦梗,我們怕山路擁擠出個啥事,再三勸說才把父親留在家。
“要不,咱兩出去走走”,我看了看手機,剛好晚上十一點整,我的提議父親欣然應(yīng)允。九龍山離我家并不遠,一出門穿過凱歌樓,沿著東大街一路走到頭便是,不足千米。“以往大家都是這個點出門,如今街上都沒啥人”,路上父親不停感慨。
的確,小時候正月里人們最喜的就是“朝山”,那時候縣城不大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但凡有點熱鬧,大家都往一塊湊。每逢初七,每家每戶更是扶老攜幼傾巢而動。
約莫十來分鐘,便達九龍山腳。抬頭,山上廟宇間披紅掛彩,霓虹燈反射下的九龍山通體發(fā)亮,我和父親不約而同向著上山主道左側(cè)的呂祖洞進發(fā),宛若舊時。
父親不信神佛,但山上每一處亭臺廟宇、奇難險峻都要走上一遭。因此,每與父親登山,呂祖洞必是第一站,其背倚天然洞穴,境極清幽,始建于明,聽名便知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
從山腳至呂祖洞有臺階百余級,均由人工所鑿石條筑成,臺階極窄,僅容成人半個腳掌,通體近70度,恐高者實難攀爬,旁另有之字型迂回小道也可登頂。鑒于父親身體有恙,我們自是選擇后者舒緩前行。即便如此,父親急促的呼吸聲仍讓我心里不是滋味。
出呂祖洞右拐,有一虛掩窄門,較為隱蔽,僅容一人通過,今人知之者甚少。穿門而過恰似武陵人誤入桃花源,頓時豁然開朗,映入眼簾的是龍鳳洞,其開鑿于懸崖絕壁之上,分上下兩層,供奉著三世古佛、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佛像惟妙惟肖,門前香爐煙霧繚繞,宛如仙境。
過龍鳳洞往前就是萬佛洞,也是依山而建的石刻宮殿,洞內(nèi)鑿有天然石柱兩根,四面八棱,造像層疊,有神工鬼斧之妙,每在此停留父親總要對著石柱喃喃自語一番。略感遺憾的是,洞內(nèi)極具現(xiàn)代感的深紅色地磚讓原本古樸的洞窟少了些許莊重。
出萬佛洞便回到登山主道,拾階而上約五百臺階就是香火最旺的財神廟。雖過子時,但來往拜謁者仍絡(luò)繹不絕,香案旁的功德箱前竟排起了長龍??刹皇?,誰又不想盼著來年財源廣進,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前面就是七佛洞了,我們還上嗎?”
“都半山腰了,繼續(xù)把。”
不到山頂,父親又怎會罷休。此時,山路上十之八九都是下山人,唯有我和父親逆流而上。
“不知郭叔在不在?”
“你郭叔下午就來過電話了,要不是你們攔著,我早就來了”。
郭叔是父親的發(fā)小,是七佛洞的執(zhí)事之一,掌管后廚,每逢九龍山廟會,父親總會帶我來此討碗茶水吃。
七佛洞,又名藥師觀音洞,府志載開鑿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洞內(nèi)供奉七尊藥師如來。洞為兩層,內(nèi)有人鑿石梯以通上下,匠心之巧,絕非一般。兒時,我經(jīng)常逗留此地,穿洞為樂。
旁另有一石洞,上書慧泉龍洞,洞內(nèi)有一石井,泉水長流,甘甜可口。聽外公說,為給母親坐月子煮粥,父親還專上山來此挑水。
與郭叔寒暄半晌后,我們沿著山路繼續(xù)上行,不遠處就是九龍山脊上的標(biāo)志性建筑——麟寶塔,塔為八角十三層,高58.8米,建于2004年,塔內(nèi)有大量雕塑繪畫碑碣,登塔極目而望不覺眩暈,只見山道上人如小蟻,神木全城景致盡收眼底。
麟寶塔以南,就是祖師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祖師廟座北向南,其規(guī)模為九龍山廟宇之最。門前立碑一面,正有一浮雕為猛虎雄踞,背有琉璃九龍栩栩如生。正如廟門左右對聯(lián)所云:“虎踞龍蟠雄勝地,修身養(yǎng)性自在天。”
廟內(nèi)正殿為真武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屋頂碧瓦朱檐,斗拱交錯,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四周雕欄玉砌,古柏長青,盡顯幽雅清凈。臨行前,我與父親登上廟門二層小樓,小樓東西各設(shè)巨鐘一口、大鼓一面,父親擊鼓,我遂鳴鐘,相映成趣。
再往前走見一嶺,過三天門就抵達遠近聞名的龍眼山。因山石形似龍頭,又有中穿二孔如目,便得了這個名。此處路面狹窄,兩面臨崖,極其險要。記得小時候,兩側(cè)并無護欄,僅憑一鐵索以供抓手,無不令人膽戰(zhàn)心驚。
穿過“龍眼”,便是又一條山路,山路較為平坦、開闊,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
“看!我們那個年代上山真是要命?。?rdquo;父親一下精神了起來。
我順著父親指的方向望去,隱約可見絕壁上幾處人工鑿出的小階,已被幾十年風(fēng)吹日曬快不見了蹤影??上攵?,走這樣的路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無保護攀巖。父親年輕時卻能氣定神閑,上下自如,令我自慚形穢。
“現(xiàn)在路寬了,道多了,人卻少了”。
“以前山路天然,護欄為山石所壘,如今到處都是混凝土和鐵欄桿,現(xiàn)代氣息濃了,趣味少了”。
在下山的路上,我攙扶著父親一同追憶起舊時登山的情景,山上的那些洞窟和廟宇似乎總是說不完、道不盡......
回到家已是凌晨三點,并無倦意,仔細回想,上次一同與父親“朝山”竟要追溯到初中年代。后來我“翅膀硬了”,換成了同學(xué)、朋友,這幾年又因工作繁忙錯過了許多。
如今父親已年逾六十,曾經(jīng)的偉岸身軀漸漸變得傴僂。父親的期待,正如我兒時的期待,希望有個人帶他去看更高、更遠的地方。我躺在床上暗暗發(fā)誓:明年咱還去。(供稿人: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