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我國中醫(yī)臨床上應(yīng)用最早、最廣泛的藥劑類型,制備簡單、吸收快速。西安市第三醫(yī)院中醫(yī)科趙傳琳醫(yī)生表示,煎煮中藥也有許多學(xué)問,煎煮中藥做好以下幾點更有效。
一、煎藥器具的選擇
中藥煎煮首先需要選擇合適器具,這是保證藥效的基礎(chǔ)。首選是瓦罐、砂鍋等陶類器具,既能保證均勻穩(wěn)定的受熱,最重要的是不會和藥物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也就不會影響藥物的成分和效果。其次可以選擇陶瓷、玻璃材質(zhì)的器皿,但千萬不能使用鐵鍋和鋁鍋去煎煮中藥,以免藥物和器具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影響到藥效。
二、煮前浸泡的講究
中藥在煎煮之前還需要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浸泡水量需要高出藥面兩指左右,這樣能夠讓中藥吸收更多的水分,膨脹起來,有利于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煎煮出來,保證藥效。需要注意的是,中藥浸泡千萬不要使用熱水,以免破壞藥性,或使藥物酶解。如果中藥成分是花、草、莖葉等,浸泡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就可以,如果是根、果實等為主的,浸泡時間可適當(dāng)延長至1小時。
三、煎煮水量的多少
在煎煮中藥時,有人喜歡多加點水,認(rèn)為能夠多喝一些,恢復(fù)就會快一些,也有人喜歡少加點水,覺得藥效更濃,其實煎煮中藥的加水量也很有講究。一般中藥需要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量需要高出藥面3厘米,第二次加水量控制在2厘米的位置。當(dāng)然如果中藥中有體積大的藥物,加水量應(yīng)該以將其覆沒為準(zhǔn)。
四、煎藥火候的選擇
火候就是煎藥的時候是用大火還是小火,大火就是武火,小火就是文火,很多人說煎藥一定要用文火慢煎,其實并不全對。正確的做法是先用武火將中藥煮至沸騰,然后再改用文火,使中藥一直保持在沸騰狀態(tài),從而將藥物有效成分煎出。
五、掌握煎煮的時間
煎煮時間也是很重要的,需要合理控制。中藥煎藥的時間是從煮沸時開始計算,每次煎煮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一般煎兩次。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不同藥物煎煮時間是不同的,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情況來決定。如所煎中藥屬于解表類的藥物,煎煮時間需要在上述基礎(chǔ)上縮短10分鐘左右。每次煎煮所得的藥液量約150毫升,再將兩次煎的藥液混合在一起共300毫升,分成兩份,早晚各溫服一次。
六、中藥的特殊煎法
有些中藥因性質(zhì)、成分特殊,煎煮時需要特殊處理,方可產(chǎn)生最佳效果。常見的特殊煎法有先煎、后下。先煎的藥物(如生石膏、龍骨、瓦楞子、龜板、鱉甲等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藥材,或烏頭、商陸等久煎能緩和毒性的藥材),一般加水400至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20分鐘后,再加入其他一般藥物中,將水加至適量時,繼續(xù)煎。后下的藥物一般應(yīng)在煎藥結(jié)束之前5-10分鐘放入。如薄荷、砂仁等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或大黃、番瀉葉、徐長卿等不能久煎的藥物。包煎的藥物需要裝在紗布袋中與其他藥物同煎。大致有車前子、旋覆花、滑石粉、青黛等含有粘液質(zhì)、絨毛、易漂浮的藥物。另煎的藥物需要單獨煎煮,服用時再加入藥湯中。主要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燕窩等貴重藥物。烊化的藥物一般是膠類、膏滋類、糖類、或無機鹽類藥物,將其加入已煎好的藥液(去渣)中溶化后服用。烊化的藥物有:阿膠、龜板膠,鹿角膠、枇杷葉膏、芒硝、玄明粉等。兌服的藥物均是液體,是將液體藥物兌入煎好的藥液中服用。兌服的藥物有:竹瀝、姜汁、鮮藕汁等。沖服的藥物一般是貴重藥物或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宜研粉用煎好的藥液沖服,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
西安報業(yè)健康事業(yè)部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