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人的童年記憶中,總有這樣一個場景:用大漏勺從沸騰的水里撈出煮熟的面,用力顛勺、瀝一瀝水,澆上西紅柿雞蛋鹵,倒上醋,再擦點黃瓜絲,“吸溜吸溜”一氣兒吃完。吃面,是山西孩子一天中最期待的環(huán)節(jié)。為什么山西人總是對“面”情有獨鐘呢?
在山西,有“一樣面百樣吃、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鹵”的說法。面食被吃出了情懷、吃出了花樣,背后是山西人的樸素生活哲學。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整體地處黃土高原,境內大部分地區(qū)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多平原少,多旱、少水、氣溫低,這樣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使得山西境內很多地方不適宜水稻和蔬菜的生長,但盛產小麥、高粱、大麥、蕎麥、玉米、小米等耐旱的農作物。在“小雜糧王國”山西,小雜糧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1/10,占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近1/3,谷子、雜豆、莜麥等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圖為面點“燒麥”。新華社記者 王怡靜 攝
在少米少蔬菜以及在過去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山西人開始在“面”上下功夫?!跋鳌⑻?、撥、擦、抿”等30多種做面技法,輔以蒸、煎、烤、炒、燴、炸、拌、燜等烹飪方法,“變幻”出了上千種面食。除了最膾炙人口的刀削面以外,剔尖、紅面擦尖、沾片子等也無一不被人們所喜愛,小孩們則更愛吃有趣又好吃的“貓耳朵”“莜面魚魚”等趣味面食,逢年過節(jié)時,長輩們還會做各種各樣的花饃以備宴席。
千樣面食背后,也有千樣故事。
夾心面是一種小麥面裹高粱面的山西獨有的面食,外表看起來是小麥面粉的白色,但內里卻是高粱面的紅色?!霸谝郧拔镔Y匱乏的時候,吃白面(小麥面)是日子過得比較好的象征,對于大部分普通人家而言,如果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都是吃紅面(高粱面)。有的人家就把紅面裹在白面里,為了顯示自己家日子過得挺好,也算是一種苦中作樂吧?!鄙轿鲿^面食博物館文旅總監(jiān)李琨說?!暗浇裉?,已經是‘倉廩實’,白面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大家吃這種面的目的已經變成為了營養(yǎng)均衡,特意攝入一些粗糧了?!?/p>
圖為夾心面。新華社記者 王怡靜 攝
關于剪刀面的故事很動人——“‘剪子面,兩頭尖,吃到肚里胃不酸’。相傳剪刀面是以前喬家大院的喬貴發(fā)走西口的時候,留在家里的妻子為丈夫裁剪衣服,由于過于思念丈夫,一走神就把剪刀也帶到了廚房里,于是便有了剪子面?!覆凰帷?,其實也是‘心不酸’?!崩铉f。剪刀面一般用來做湯面,配蔬菜吃,也有著希望家人安康的寄托。
圖為剪刀面制作過程。新華社記者 王怡靜 攝
關于“清徐沾片子”則是一個節(jié)儉的故事。沾片子是一種以各種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也被稱為菜疙瘩、蘸尖尖或拖葉子。為了避免浪費家里剩的面粉、蔬菜,農民們下地干活兒前,會將各種蔬菜切成薄片,然后用面粉和水調成的面糊包裹,放入水中煮熟。以前沒有太多可食用的蔬菜,“沾片子”多用玉谷葉或其他野菜,現(xiàn)在則出現(xiàn)了“沾豆角”“沾土豆”“沾茄子”等新吃法。
“咥”碗山西面,最撫山西胃。山西面食,不僅僅是一碗簡單的面,更一種生活態(tài)度、文化傳承、情感寄托。(記者王怡靜 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