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據《豳風·七月》中“取彼狐貍,為公子裘”“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等詩句,可判斷當時的女性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剪裁技藝。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記載有“剪桐封弟”的故事,這被學者視為剪紙的起源史說。后經?唐、?宋等朝代的發(fā)展,剪紙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和內容日益豐富。在中國,剪紙的群眾基礎廣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以地域、民族等特點劃分的不同流派。
作為中國剪紙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陜西剪紙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造型古拙而粗獷,風格獨特,寓意有趣,形式多樣,技藝精湛。
剪紙講究技藝,需要剪刻師傅們具備精湛的手工技巧和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剪紙作品的內容通常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花鳥昆蟲、人物形象等豐富的題材,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細的剪刻技法,將其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那薄如蟬翼的紅紙,在匠人的巧手下翩翩起舞,變幻成千姿百態(tài)的形狀和圖案,每一剪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光陰在剪刀的一開一合中悄悄流轉,質樸又精巧的畫面躍然紙上,如同在講述一個又一個古老的傳說。
被譽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xiāng)”的旬邑縣,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周族先祖公劉居豳(今彬州、旬邑一帶),開疆辟域,教民稼穡,傳習桑麻,百姓富足,是為王畿之地。自秦封邑,漢置縣,距今已有2300余年歷史。旬邑剪紙歷史能追溯到秦漢年間,據傳,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長子扶蘇在旬邑石門關一帶生活,咸陽宮建筑的紋飾文化也在旬邑一帶流傳。至清代末年,旬邑剪紙由單色剪紙發(fā)展演變?yōu)椴寿N剪紙。
旬邑彩貼剪紙是農耕文明的縮影,被譽為人類剪紙藝術的“活化石”,為研究我國農耕社會的民風民俗、意識形態(tài)等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其藝術形式以傳統(tǒng)且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了一個融合傳統(tǒng)與現代、原生態(tài)與超前理念的剪紙藝術新領域。
旬邑人喜愛剪紙,所以很會剪紙。旬邑剪紙既有陜北剪紙的粗獷率意,又有關中剪紙的細膩穩(wěn)重。在旬邑這片土地上,剪紙在結婚、嫁女、逢年過節(jié)等場合中都被廣泛應用。逢年過節(jié)要剪窗花、墻畫,婚喪嫁娶要剪儀帳,新居裝飾要剪頂棚花、炕圍花,服裝刺繡的底樣、蓋在花饃上的花樣以及迎神送鬼的儀程等,更是離不開剪紙的裝飾??芍^舉凡歲時節(jié)令、人生禮儀、生活百態(tài)無所不及。
俗語云:“姑娘巧不巧,看能鉸不能鉸”。誰家有喜事,都會把村上的巧手媳婦叫去家里剪花。婦女們人手一把剪刀,談笑風生間,一幅幅色彩鮮艷、千姿百態(tài)的作品就完成了。喜鵲、鴛鴦、百合、仙桃在她們的巧手下栩栩如生,還有錦雞和牡丹組成的“錦上添花”,外形為長命鎖,中間有梅花和喜鵲的“雙喜掛鎖”,以及送喜娃娃等,活靈活現,生動自然。
傳統(tǒng)的旬邑剪紙是一種以單色為主的平面藝術形式,其精髓在于通過點、線等基礎元素的鏤空技巧,創(chuàng)造出各種精美的圖案。而彩貼剪紙,則是地道的旬邑農村婦女庫淑蘭在傳統(tǒng)剪紙基礎上的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她突破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剪紙藝術形式。
“剪花娘子”庫淑蘭(1920年—2004年),出生于陜西咸陽旬邑縣赤道鄉(xiāng)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六歲時便拿起剪刀,繼承了母親的剪紙技藝,同時繼承的,還有那個時代女性的苦難。在貧瘠昏暗的日子里,生活在絕望和艱辛中的庫淑蘭用剪刀傳遞希望。一朵花剪不好,她就難受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正是有了這日復一日的磨礱浸灌,才有了后來驚艷世界的剪紙作品。
剪紙作品自成一派的庫淑蘭用色大膽,沖破了遺風舊俗的桎梏。她將各種彩色的紙剪成不同形狀,再用糨糊一點點粘在紙上,形成一張完整的剪紙。這當中運用了剪、貼、襯等多種工藝。沒粘好前,別人根本看不懂剪的是什么。
什么都可能成為她剪紙的作品。她剪花草、剪民俗、剪神明,天上飛的、地上行的、日月星辰、天地萬物,別人看來無用的東西在她的剪刀下被賦予生命,變成彩色的花、會飛的鳥、漫天的星。
庫淑蘭創(chuàng)作的《剪花娘子》高4米,寬1.2米,繪畫語言豐富,畫面色彩繽紛、氣象萬千。圓臉、大眼睛的剪花娘子頭戴鳳冠,身披七彩霞衣,端坐在蓮花臺上,周圍青煙繚繞,還有數不盡的花團錦簇。這幅《剪花娘子》里,太陽代表女人,月亮代表男人。庫淑蘭曾解釋說:“太陽是個嬌羞的姑娘,你要看她,她就用針扎你的眼,月亮才是男子漢,因為男子漢敢在晚上出來。”
庫淑蘭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絢爛人生,她的一雙小腳也因此跨進了聯合國的殿堂。1996年,庫淑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成為獲此稱號的第一個中國人。?她的作品曾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在歐洲、日本、香港等地展出,是她令全世界都知道了旬邑縣的剪紙藝術。
中國剪紙藝術在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旬邑彩貼剪紙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中國剪紙藝術的國際傳播和認可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在庫淑蘭剪紙紀念館,共計收存彩貼剪紙藝術作品7類、780件,彩貼剪紙文字資料10本、650萬字,圖片資料2850張,出版彩貼剪紙研究書籍12本。從這些歷史資料中,可以感受到古豳之地的彩貼剪紙之美。
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以庫淑蘭剪紙為代表的旬邑彩貼剪紙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一張對外宣傳、展示旬邑文化底蘊的靚麗名片。
從20世紀80年代起,旬邑縣在挖掘出彩貼剪紙技藝后,廣泛開展剪紙培訓,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民間剪紙藝人。
?何愛葉是旬邑彩貼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從小她就對剪紙有濃厚的興趣。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家里沒有條件支撐她的愛好,沒錢買紙,她就撿一些樹葉來剪。十來歲時,何愛葉的剪紙手藝在十里八鄉(xiāng)小有名氣,每逢年節(jié)和嫁娶,都有人請她去剪窗花。
后來,何愛葉參加了旬邑縣文化館舉辦的剪紙創(chuàng)作班,在這里,她結識了“剪花娘子”庫淑蘭,便虛心求教,潛心鉆研,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剪紙風格。她的剪紙作品大多融入了人物和花草的元素,這些靈感源自她多年對家鄉(xiāng)生活的感悟與體驗,充滿了濃厚的鄉(xiāng)土情懷。每一幅都活潑生動,每一個構圖都精致而充實,每一幅色彩都鮮艷奪目。
在天賦的加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何愛葉的剪紙作品多次在全國和省市美術大展中獲獎,她的團花之首《蝶戀花》被國家收藏,她本人也被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大師”。
多年來,何愛葉舉辦了30多期彩貼剪紙培訓班,培訓學員達1300余人,培養(yǎng)了26名文化傳承人。此外,她還在旬邑縣多個鎮(zhèn)村成立了婦女剪紙合作社,注冊會員650多人,年均經濟收入達135萬元,幫助35個困難家庭婦女通過剪紙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作為旬邑彩貼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孫會娥,則在繼承了庫淑蘭的獨門絕技——彩貼剪紙的技藝后,常常去校園里帶著孩子們進行剪紙實踐活動,也在村里開展公益剪紙教學。她盡可能地發(fā)揮著剪紙和自身的價值,為剪紙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貢獻綿薄之力。
在孫會娥的剪紙工坊,她臨摹的庫淑蘭作品與她本人的剪紙作品被一并陳列。100多幅大小不一的剪紙作品,在墻上營造出一個仿佛由剪紙裝飾而成的神秘而夢幻的藝術洞窟。2023年12月,孫會娥剪紙非遺工坊入選陜西省第三批省級非遺工坊。
通過推動“農文旅”一體化發(fā)展模式,旬邑縣將剪紙藝術與文化旅游、特色產業(yè)和共享經濟相結合,有效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了當地居民的經濟增收,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像何愛葉和孫會娥這樣剪紙傳承人,在旬邑縣一共有18人,組建、命名的剪紙傳習所16家、傳習基地5家,旬邑縣文化館每年會常態(tài)化開展非遺項目培訓、展覽展演交流和各類非遺比賽等活動。在一次次創(chuàng)新與堅守中,帶著傳統(tǒng)之美的旬邑剪紙跨越古舊的時代藩籬,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文/賀嬌)